中國的主糧結構,主要由粟、麥、稻構成,北方以粟、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特別是北方黃河流域地區,遲至唐宋時便迎來了面食時代,烹飪方法已經十分完善,烤、烙、煎、炸、蒸、煮等樣樣俱全。圍繞著這些烹飪方式,逐漸建立了面食加工的廚具體系。其中,應“烤”之需的廚具有各式烤爐、塘爐、圍爐、烤鴨爐等;應“烙”之需的得有鑄鐵餅鐺、鏊等;應“蒸”之需的有蒸籠、石鍋、汽鍋等;應“煮”之需的是各式火鍋,如銀帶蓋火鍋、鑄鐵火鍋、方形火鍋等。綜合煎、炸、蒸、煮的各種材質的鍋具,鐵鍋的普遍使用自不待言,銅鍋、鋁鍋以及銀鍋也各有用場,并衍生出鍋刷、鍋蓋等極具生命力的器皿。每一件福州廚房設備的產生,都映射著一種烹飪的過程,所以食是廚的根本,也為我們再設計指明了方向,必須立于“食”的根本。
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生產,發明了火和最早的陶土器皿。其中,原始的農耕方式決定了當時的飲食結構,顆粒狀谷物更替了先前單一肉食和野果,成為了先民的主要飲食構架;飲食結構的變化又反過來影響烹飪方式和廚具設計,為適應顆粒狀谷物的存貯、烹制的各式陶質炊具、廚具應需而生。而陶器的燒造則是人類第一次改變自然材料的化學性質而進行的造物活動,真正意義上是福州廚房設備設計的先河。
夏、商、周時期,廚具材質升級為青銅為主。其中,青銅鼎經歷了從“實用器具”到“禮器”再到“實用器具”的轉變。秦漢時期,南北統一了各自農業生產方式,促使南北擁有了各自的主食框架結構、直接影響到飲食方式以及烹飪方式的穩定成型(北方食面、南方食米);生產工具的鐵器化是農業生產方式趨于統一的基礎,而鐵器化的進程又使得鐵制廚具得到了普遍推廣和使用,奠定了中國傳統廚具設計的大基調。一直到清末,中華食文化的多元一體結構又進行了多次重組,終定型于清末民國。現代常見的各類中式傳統廚具基本與一直演變到清末的廚具大致相似。
對于福州廚房設備的再設計研究,不光要考慮到廚具本身的變化,更應該注重時代改變所帶動人們的烹飪方式和飲食框架的改變。廚具設計首先對功能性做出可靠的認證。然后疊加功能、優化功能、簡化功能;然后要考慮到廚具實用的舒適性、便利性和人機分析數據的細節;廚具再設計介入新元素、新材質、新科技的創新性;還有廚具的創意、趣味性;以及對傳統廚具精華部分的沿用、繼承;和廚具在不同的環境和環境對象中的延伸;另外,專門針對某些特殊地區的空間狹小而需要特別強調的折